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等行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作为第一批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杭州将数字经济与教育改革协调融合发展,为产教融合赋能数字经济发展贡献了杭州智慧。金沙电子游戏官方入口地处杭州,作为“双高建设”(A档前十)学校,学校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助力数字经济改革发展等领域勇立潮头,走在前列,为杭州和浙江的产教融合型试点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机电贡献”。
7月22日,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教中国》播出第133集《职教产教融合赋能数字经济发展的“杭州方案”》。节目邀请三位重磅嘉宾作精彩分享。学校副校长丁明军作为重磅嘉宾之一,分享“机电经验”。

节目中,丁明军结合金沙电子游戏官方入口的办学实际,就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职业教育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在有利政策的带动下学校进行系列改革创新,不断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更好地让人才具有适应性。同时,学校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开展技术服务,取得成果;对于增强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意见和建议等进行了分享。
一、职业教育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职业教育可以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三个方面的助力:一是人才培养,二是技术服务,三是社会培训。
在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当前各类用人单位亟需数字化人才。据权威报告估算(《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当前数字化综合人才总体缺口达3000万左右,而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承载着培养具有数字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可以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除了人才培养,职业教育还具有社会服务功能。在技术服务方面,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帮助解决企业数字化设计、智能生产、智慧服务等方面技术难题,引领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社会培训方面。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职业、新模式、新业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对企业员工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院校要为企业职工数字化能力的提升提供培训服务,打造掌握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三大核心技术的数字化劳动力,也就是“数字员工”。
二、改革创新有效顺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
为了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求,学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自2015年起创立“双层次三方向”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每个专业开设三个方向,其中一个方向必须与数字化、智能化等新技术相关,这个模式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这个基础上,为更好服务数字经济发展,学校又实施了“数字工匠”培育工程,构建了“数字化+X”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数字胜任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另外在畅通人才培养通道方面,学校还做了积极探索。2015年起,与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等本科院校联合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省内率先与富阳职业高级中学、浙江中控技术股份金沙电子游戏官方入口、杭州富芯半导体金沙电子游戏官方入口、杭州方圆塑机金沙电子游戏官方入口等区域名企,合作开展区域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与浙江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为构建中高本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了先行探索。
二是重构专业群。为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学校先将专业从32个调整到23个,后又增加了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控制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新专业,将孪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融入专业建设,重构了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商贸、增材制造、智慧交通、创意设计等7个专业群,以2个国家级“双高”建设专业群为引领,带动其他5个专业群协调发展,极大提高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三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深化与华为、大华、西门子、GF等头部企业合作,以“真环境、真设备、真项目、真标准”为要求,共建新技术引领的数字孪生实践基地、学习型智能工厂、“智能+设计”的3D创意设计实践基地等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近五年,建成了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

四是构建区域性产业学院。根据杭州市产业块状发展的特点,面向滨江、富阳等区域,依托政府、行业协会,学校与海康威视、浙江中控、杭州安恒等区域龙头企业及其生态伙伴共建滨江数字产业学院、富阳装备制造产业学院等“1+1+N”型区域性产业学院,培养区域产业对应的多样化适用性人才。“1+1+N”的第一个“1”是学校,第二个“1”是区域龙头企业,“N”是龙头企业相关的生态链伙伴。
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学校适应性人才培养的成果也获得了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
三、发挥优势开展技术服务彰显“机电担当”
学校立足办学特色,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服务社会,彰显“机电担当”。

一是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学校面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依托教育部认定的“中小企业车间智能化改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了高端智造装备、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科技创新团队14个,重点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近年来承担数字化转型相关技术服务项目941项,技术服务到款累计1.2亿元。
学校黄文广老师与力太工业信息工程研究院合作完成智能工厂项目,项目合同总额600余万。这是通用型工业4.0的具体呈现,充分体现了离散制造行业完整的生产链。其中包含9种典型加工工艺、7种类型机器人、3种物流储存方式、1个指挥中心,项目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2项。
二是服务高端智能装备战略。学校积极响应高端装备国家重大战略,依托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精准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承担浙江省“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重点项目等20余项,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学校边浩毅教授与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公司联合主持“领雁项目”《轨道交通运行安全智能监测、评估、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及数字化平台建设应用示范》。项目主要对轨道交通主要场所,像车站、轨道区间、电气系统等重点区域建立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并通过智能传感、在线检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可靠性量化等技术建立一个统一大数据平台,实现轨道交通智能化运维,设备维修从“计划修”向“状态修”的转变,促进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三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学校以“浙江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为载体,面向全省的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提供专利信息检索服务。学校内部创新专利转让收益分配机制,激发科研成果转化动能。学校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100件,其中发明专利200件。据工信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发布的“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排行榜(TOP100)”,截至2022年,学校转让专利527件,专利转让数量跻身全国高校50强,位列第46名,位居全国高职院校第一名。
产教融合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重要力量,也令城市、社会更加感受到职业教育的价值和魅力。为增强职业教育与地区产业需求更加匹配,未来,学校将更加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群。通过专业的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推动“数字+专业”建设,保障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进一步丰富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载体,继续通过搭建产业学院、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现场工程师等形式,真正做到校企良性互动、深度融合。